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通过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机制越来越健全。
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展夏季臭氧(O3)污染防治、冬季细颗粒物(PM2.5)治理等重点专项任务监督帮扶,推进黄河和赤水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深化生活垃圾焚烧达标排放专项整治。
生态环境部表示,今年将继续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回首发展历程,中国大唐始终与祖国共成长,与民族共进步。邹磊对此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25年,中国大唐非化石能源装机要超过50%,并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邹磊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大唐发展的历史方位,坚守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优存量。
从传统电力企业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做到四强四优,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1月21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上个月由东方电气董事长调任大唐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的邹磊作了题为《立足新阶段 贯彻新理念 融入新格局 奋力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讲话。全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资金统筹整合,广东省财政还构建了1+6+X(1个战略领域、6个财政事权、X个政策任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体系框架,财政资金对关键问题、关键领域的保障力度不断提高。
同时,积极推进省内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共同印发《广东省东江流域省内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益的生态补偿政策,从体制机制上构建经济补偿和行政管控相结合的全流域长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环境的地方更有获得感广东出台了《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转移支付办法》,省级财政资金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建立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多、谁得益多的资金分配机制,让保护环境的地方不吃亏、多受益、更有获得感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引领,将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由2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扩围至48个生态发展区县,由50个国家级禁止开发区扩围至145个省级以上禁止开发区,将生态保护红线区和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新增纳入财政补偿范围。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权有偿使用交易体系、林业碳汇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体系。
三是建立更具市场化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着力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环保行业绿色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林业碳汇碳普汇项目减排量市场化交易,为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发掘新的绿色增长点。
四是建立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态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广东省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分区域差异化补偿方案(2018-2020年)》,按区域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差异化补偿政策,平均补偿标准由2018年的32元/亩提高到2020年的40元/亩。2016年以来,省级财政落实粤桂九洲江、粤闽汀江韩江及粤赣东江等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共计13亿元,支持加强与上游省区的合作交流,推动构建上下游联防联动、共治共享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系。一是建立更具普惠性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省内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共同印发《广东省东江流域省内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益的生态补偿政策,从体制机制上构建经济补偿和行政管控相结合的全流域长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支持生态保护修复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建设,落实规划编制经费2380万元和创建启动资金1亿元。二是建立更具互利性的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紧紧围绕《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任务目标,制定省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揽子资金安排方案,计划2018-2020年期间投入683亿元、实际落实资金达722亿元。与此同时,以生态补偿政策为切入点,依托四个机制全局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保障。同时,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全面实施PPP模式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6月,已纳入省PPP项目库的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共258个,总投资额1177亿元,其中217个项目已签约落地并进入执行阶段,总投资922亿,强化专项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保障,2018-2020年累计安排相关领域专项债资金超过500亿元,由各地按规定,结合实际自主决策支持符合发行条件的项目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制定支持万里碧道建设一揽子资金扶持计划,立足碧道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流域层面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2018-2020年期间,安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关资金329.28亿元,推动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深入推进厕所革命。
从广东省财政厅了解到,该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持把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美丽广东的重要内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介绍,为保障完成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目标,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重点投向最关键、最突出、群众最关切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安排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263.79亿元,强调保好水、治差水,财政资金重点保障国省考断面达标攻坚、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水环境整治项目。全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资金统筹整合,广东省财政还构建了1+6+X(1个战略领域、6个财政事权、X个政策任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体系框架,财政资金对关键问题、关键领域的保障力度不断提高。让保护环境的地方更有获得感广东出台了《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转移支付办法》,省级财政资金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建立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多、谁得益多的资金分配机制,让保护环境的地方不吃亏、多受益、更有获得感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柴利。
与会者针对中国水资源与能源发展问题,多方论证与建议,探寻在十四五实现以水定产的能源发展新格局。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博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周茜表示:目前气候变化和减排对火力发电的经济影响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对水-能经济影响评价。
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廖夏伟表示:中国50%的煤炭资源都分布在黄河流域,但这里水资源量相对紧缺,因此该流域的水-能关系非常紧张。2020年12月23日,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发起,主题为聚焦水-能关系,探索突破关键沙龙活动,在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顺利举行。
黄河流域发电用水逐年增加,对流域稀缺水资源的影响日趋严重。关注水-能矛盾,必须要从火力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来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博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周茜。火电企业面临严峻的用水短缺风险。火力发电冷却水研究,值得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气候变化在非洲、亚洲这些国家影响非常大,会出现因为冷却水短缺问题,导致内陆火力发电关停的现象。
绿色和平将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电力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中国水-能关系与政策研究部门、企业、学者等一起继续深入探索,并将探索成果进行多角度传播。机构学术代表、相关专家学者、媒体及企业代表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宋波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演讲。延伸到水资源与能源问题,也可以套用进来,从经济和政策上对水-能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
至于消失之后会不会变成增加了降雨量,据我们目前好像还没有做,其实这是很好的方向,未来气象学家或者说是搞水温模型应该可以考虑的一个点。提问:我们一直都在讲虚拟水,虚拟水有些水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是进入空气里面,进入空气里面可能会随着降雨再回到本地,这方面的研究有没有人做,我想问一下柴老师?柴利:据我所知,我们探讨水足迹,经常探讨的是一个周期内、一个区域内,我们经常说蓝水足迹,蓝水足迹就是水耗。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柴利表示:整个火电的全产业链条,包括从火电厂的上游,到煤炭的采选与铣削行业,均对水资源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与影响。通过技术手段以及对水资源的整体协调管控来综合的解决火电行业对水资源的影响问题,非常迫切和必要。若黄河流域内的能源产业能加快技术革新,进一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无疑将给中国达成新气候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极大助力。在生态补偿当中就要分清楚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责任与权力划分,划分清楚之后生产个体就会得到收益,消费个体就需要付费,从而把经济体系的外部性捋顺关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韩梦瑶表示: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全球性缺水重要技术,逐渐成为了中国沿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稀缺的重要手段。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宋波表示:生态补偿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火的方法之一。
沙龙现场还进行了自由问答环节,与会嘉宾与观众就演讲中的主题与现实中出现的水-能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廖夏伟。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及应用,随之而来的能源资源的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海水淡化技术作为水资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从多尺度、多方位、多视角开展供需关联以及水-能联动的分析,在未来国际国内海水淡化工程应用推广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借鉴价值。